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春季学期的学校教育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大变革”——线上教育。面对当下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除了基础的书本知识之外,是否还可以将已然深刻影响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状态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事件,融进课程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加丰满?为了让学生把对疫情的见闻、恐慌等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感性认知,与所学课程内容相联系,让思考上升至理性、专业的高度,beat365的周浩老师对本学期所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的尝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让授课知识更接地气。
一、准备工作
周浩老师在教学安排上采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资源,同时借助QQ群、校内BB平台等辅助工具进行在线授课,有针对性地在BB平台上建立心理学分享空间,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件、授课视频、延伸阅读、作业、心理测验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考虑到过度冗长的资料会让学生处在信息流的汪洋之中,所有心理课程资料的分享将以适度合理为首要原则,有计划有安排地逐步上传发布,全力配合课程的进度。
二、明晰目标
开课前,心理课程的宣传视频极简明了,开放性地为学生提供了先入为主的了解通道。通过观看,学生可以初步知晓心理健康、心理学与人生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专业视角、心理学巨匠、心理学概念和理论、心理学干预方式以及特殊专题(“冠状战疫”中的稳定点、“德尔斐”的知我“神谕”、“不骗不信“的人格测验、“症状池“的迷思、多巴胺的成瘾“泥沼”、亲密关系的“陷阱”)等。同时,课程明确了授课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促进自我发展、适应人际关系以及寻找人生价值。
三、讨论互动
周浩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前,布置了包括“疫情期间,你和家人的心理状态怎么样?”、“疫情期间,你能发现哪些心理现象?”等思考题,通过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发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互动中,虽然师生之间隔着屏幕,但同学们依然按时到课并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讲解,老师和学生们围绕“稳定点”这一概念一起深入浅出地熟悉了应激反应、代际差异、情绪耗竭、系统生产、存在主义等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开始初步形成直面疫情的心理学视角。具体而言,第一次课堂的讨论互动涉及思维方式、理论概念及应对方法的分享。
四、多元分享
为了增加同学们的积极体验,增强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强化每一个人对“全国人民幸福共同体”的群体认同,心理课程中适度增加了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元素,例如一首纯音乐歌曲《光》的分享。另外,旨在延展同学们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边界,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全科视角”的教育效果,同时做好防疫“第二战线”上的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等思想政治工作,一份详尽的书单提供了较为全面且专业的能力提升通道,包括全国卫健委组织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中国心理学会推荐的读物《人生学校》、《象与骑象人》、《控制焦虑》、《乌合之众》、《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等。
五、战疫贴士
根据疫情防控时期的特点,周浩老师写成一篇“战疫”心理小贴士《来,寻找你的定点》通过浙财心协微信公众号平台“学源街解忧杂货铺“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以传播正确的心理调节方式,激活师生精神层面的自我防护潜能。除了建立一个互相为伴的支持共同体以外,心理贴士的分享更多是为了在信息冗余的网络平台上介绍一些特殊时期的心理现象和应对贴士,希冀提供简约明了且有针对性的帮助。其中,对于“不确定性”、“替代性创伤”、“应激状态”、“情绪消耗”等内容的介绍直接引出“寻找定点”的重要性,提供了屏蔽消息、关注当下、建立系统、拒绝偏面等应该方案。
对于周浩老师来说,新学期第一堂课虽然隔着屏幕,但同学们依然按时到课并积极参与讨论。在围绕“疫情期间心理状态“的主题分享中,大家一起深入浅出地学习了应激反应、代际差异、情绪耗竭等概念,整体气氛轻松愉快。周浩老师表示,接下来网络授课的教学内容会适当掌控教学进度,形成在线教学流程上学生自学环节与教师授课环节间的知识结合,同时将重心放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实施更为有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展现了教师个人风格的同时,让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