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以《新理念·宽视野·大舞台推进思政课建设为》为题,从理念引领、课程改革、教学育人、实践教学等四方面详细报道了我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
报道指出,浙江财经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和“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引之下,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精准发力、多维发力、持续发力,有效构建思政与人大格局。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学育人工作以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开展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三大转化,逐步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有力促进了课堂活起来,思想活起来,教育活起来。
全文如下:
新理念·宽视野·大舞台 推进思政课建设
——聚焦beat365思政理论课建设
beat365始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使命,秉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去服务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将思政工作牢牢记在心上、紧紧抓在手里,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从全员参与到全课渗透、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精准发力、多维发力、持续发力,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思政理论课强起来、实起来、活起来,使得学院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从顶层到基层
化理念为行动
——学院紧紧围绕育人中心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让思政教育有筋骨、有温度、有活性。
思政课教学需要在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方面下功夫,学院打造具有马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思政核心课程+思政拓展课程”的课程生态发展体系。鼓励教师围绕思政理论课主课程多开、开好选修课、通识课,全院开课数量稳定在20余门左右,从2020年开始,在新进教师入职门槛条件中增加“能上好两门以上思政课”的要求。推动思政课向“大思政”育人格局转变,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对标建好“五类”金课,做到课课有目标,努力形成“院—校—省—国”4个级别的金课体系。
做好思政工作,不仅内容上要保持与时俱进,方法上更要求与时偕行,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必须保持“不掉线”。在此理念推动下,学校主动出击,抢占网络新阵地,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营造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大格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考中,全校师生的政治担当、价值追求、家国情怀在立德树人中彰显。线上学院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同时借助QQ群、校内网络平台等渠道在线授课,随时随地给学生输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视频等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下,以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开展“青椒教学技能比武”“马院教研室主任说课大赛”,通过竞赛将传统的知识传授、理论教育提档升级为能力增强、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021年6月25日,学校党委书记李金昌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学生在树立起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更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思政课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的根本转变,彰显出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勃勃生机。
从全员到全课
蕴思政于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构建“价值·能力·知识”(简称“VAK”)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新途径,开启了由“单轨式”思政课程向“立交式”课程思政推进的改革探索之路。
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落实每名教师的育人职责,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直至转化为任课教师丰富生动的教案讲义与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等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特殊性与思政教育的一般性,教师个体德育功能践行与“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实效,一个个难题需要在理论上找到适切的认识基础与论证逻辑,从实践上去建立高效机制以调动各相关主体落实职责。“VAK”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破除了专业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学院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规律,有机、自然地注入“VAK”教育元素,在“机制”上确保资源要素、动力系统、条件支持等有机组合、协同发力。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可以说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一“跃”,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更好地整体把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找准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学院牵头组建团队,依托学校特色研究院将“三全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时谋划、同时部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以及实践育人等全面研究,努力发掘学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育人元素,实现各类课程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全方位构筑全校育人大格局。
研究院由“一院三中心”体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力,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推动“三全育人”大格局的研究与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指导地位的内涵结构与逻辑必然,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的引领机制,直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本色”提升服务。成果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科研成果还能反哺思政理论课教学,有力推动了“三全育人”的实践研究并切实提高了“三全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探讨思政课程如何主动对接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的问题,探析思政元素如何对接推进到专业课程中去,探索思政课教师如何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梳理以及组织施教,如何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统筹体系,这些研究对于“三全育人”大格局从理念刷新到实践落地具有重要意义。近5年,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持续关注一线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热点问题并开展探索,发表了《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等多篇论文。实践育人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社会参与相融合的研究模式,构建研究、开发、推广一体化工作模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教育课程和实践服务产品,推动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三全育人”的教育效果。
一项项改革、一项项创新,既有“大刀阔斧”的大气象,又有“拈针绣花”的细功夫,“一院三中心”的创新与务实所迸发出来的无穷活力,推动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理论到实践
从平面到立体
为了破解“吸引力不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学院摒弃传统思政课“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提出小课堂、大社会的改革思路,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实践教学、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不仅使思政课从平面走向立体,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迅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师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实现“教学做合一”。
——以校地合作实践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2020年10月22日,学院与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安吉县鲁家村共建“浙江财经大学‘三地一窗口’思政教学与研究基地”,双方从实践育人、教师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合作成功试水后,学院以点带面,在距离学校车程一小时左右的乡镇、农村、社区、企业等广泛建设“三地一窗口”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呈现出特色化、本土化、体系化特征。
“三地一窗口”,就是要将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以及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要求,结合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村鲁家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示范性探索,开展大学生实践育人,开创大学生“三全育人”新格局,开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研究新领域,充分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样态的鲁家村这本“活教材”。
创新“学院+乡村+社区”的校地合作模式,发挥“学院派力量”,为各基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思想、文化。学院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为基地乡村文明建设、党建工作等提供智力服务,在理论研究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浙江基层的系列样本实践进行理论化提炼和学术化表达,将浙江大地的经验推陈出新,不断升级鲁家村模式。
合作内容上,每学期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定期赴基地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培养学生树信念、懂国情、知民意、长才干。发挥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师资融合优势,服务各基地的“三地一窗口”建设。此外,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学院长期聘请基地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先锋党员等为学生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驻村挂职蹲点工作,分批次派研究生驻村开展管理与研究服务等实践锻炼。将基地建成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学科交融、校地互通的平台,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精准思政取得切实成效,推动人才培养上新台阶。
从2020年开始,学院通过“乡村振兴系列实践”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有效落到实处,在课堂内厚植理论功底、在现实中加强实践淬炼,通过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真正把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做深做实、做久做好。今年一开学,学院便组织了全体2021级硕士研究生新生前往嘉兴南湖开展入学教育。近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喜获社会实践省级一流课程。
——以红色教育实践提升思政课感染力。
学院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资源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2020年8月,组织全体教师赴大陈岛,开展“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聆听现场讲解并重温入党誓词;在思归亭、陈显坤烈士墓等处接受现场培训,回顾新中国建设者的垦荒精神;在台胞文史馆感受大陈岛60多年的沧桑巨变。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将垦荒精神深入到课堂和科研中。
组织全体教职工赴丽水开展实践教育学习活动,加深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和“浙江精神”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将来以更大的热情和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放眼今天的beat365,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已经形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不仅让课堂鲜活起来、让思想鲜活起来,也让教育鲜活起来。
(贺武华 邢雁欣 王丽英)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2/01/content_602481.htm?div=-1